1931年9月18日深夜,柳条湖的爆炸声不仅撕开了南满铁路的铁轨,更撕开了近代中国最屈辱的一页。日本关东军自导自演炸毁铁路后,三百余名日军举着“自卫反击”的幌子,直扑驻扎着八千东北军的北大营。而决定这座军事要塞命运的,竟是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臻的一道命令。
作为军事主官,荣臻手握重兵,本可依据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”的古训,组织部队奋起抵抗。要知道,八千对三百的兵力悬殊,即便日军装备精良,东北军凭借地利与兵力优势,完全有能力给予侵略者迎头痛击。然而,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,荣臻却机械执行“不抵抗”指令,严令士兵“把枪放到库房里,挺着死,为国牺牲”。
这道荒谬的命令,让北大营的东北军士兵们陷入了绝望的境地。他们手握武器却不能还击,眼睁睁看着日军如入无人之境,肆意烧杀抢掠。短短数小时,这座固若金汤的军事要塞便落入敌手。荣臻的软弱与盲从,不仅让东北军失去了保卫家园的机会,更让整个东北的防御体系瞬间崩塌。
一个参谋长的决策,就这样改变了历史的走向。日军在北大营的轻易得手,极大地刺激了其侵略野心。他们迅速扩大战果,在短短一天内,东北近二十座城市接连沦陷。荣臻的“不作为”,犹如打开了潘多拉魔盒,让日本侵略者看到了中国军队的软弱可欺,加速了其吞并东北、妄图称霸亚洲的步伐。
这场悲剧的背后,是蒋介石“攘外必先安内”的错误政策,是张学良对日军实力的误判,但直接导致东北军溃败的,却是荣臻对命令的机械执行。他本可以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人物,却因缺乏担当和勇气,沦为了历史的罪人。
九一八事变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,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,每一个决策都关乎国家的命运。小人物的选择,同样能对历史产生巨大影响。荣臻的“不抵抗”,不仅让东北三千万同胞陷入了十四年的水深火热之中,更成为了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痛。这段历史,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反思。